從藍圖到行動:用數據檢視各國SDGs與包容性成長的未來

文章焦點

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裡,經濟的持續成長依舊是各國政府與企業追求的目標。GDP 的上升,往往被視為繁榮的象徵,也是國際競爭力的代名詞。然而,當我們仔細觀察,會發現一個令人不安的矛盾:經濟總量的擴張,並不總能代表全民受益。很多時候,成長的成果集中在少數族群手中,貧窮依舊存在,不平等甚至惡化。

2015年,聯合國提出永續發展目標(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, SDGs),試圖引領所有國家朝向一個更加平衡與包容的未來。這套目標不僅是一份政治宣言,更是一張全球行動藍圖。本文將從 SDGs 的宏觀願景開始,逐步探討其中一個關鍵概念—包容性成長(Inclusive Growth),並展示數據如何成為檢驗與推動永續發展的重要工具。我們將以Aralia的SDGs星球為例,呈現如何透過數據看見包容性成長的真實面貌。

Image Source: Freepik

運用的星球與數據

數據星球數據集名稱
SDGs星球(私有)Malaysia Annual Real GDP by District and Economic sector
Malaysia Poverty Rate by State
全球經濟與社會指標星球Global GDP in current USD
OECD monthly unemployment rate
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

*如想使用私有星球數據,歡迎與我們聯繫

什麼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(SDGs)?

  2015年9月,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《2030永續發展議程》,提出17項永續發展目標(SDGs) 與 169 項具體指標。它延續並擴展了「千年發展目標(MDGs)」的精神,但範圍更廣,不僅包含貧窮、教育、健康、環境等傳統發展議題,也涵蓋了經濟成長、就業機會、創新產業與制度健全等領域,期望在2030年前世界能夠達報經濟繁榮、社會公平與環境保護三大支柱的平衡。

  SDGs 的核心精神是 「不落下任何人(Leave No One Behind)」。意味著發展不再只是某些國家或特定群體的專利,而是要確保全球每一個人,不論性別、年齡、收入或地理位置,都能平等地受惠。

  與過去的MDGs不同,SDGs的設計更全面。它不僅針對發展中國家的基本需求,也同樣要求已開發國家承擔責任。因為在全球化的時代,環境污染、氣候變遷、經濟不平等都不會侷限於某個邊界。

  從「消除貧窮」到「氣候行動」,從「性別平等」到「促進體面就業與經濟成長」,SDGs涵蓋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,並成為未來全球發展的重要指引。

Image Source: Freepik

包容性成長:SDGs的核心關鍵

  SDGs 的核心精神「不落下任何人」,因此國家與城市的發展必須兼具「成長」與「包容」。換句話說,SDGs 之所以需要包容性成長(Inclusive Growth),是因為沒有包容,就不可能真正達到永續。GDP 的上升若無法同步改善就業、減少貧窮與縮小不平等,那麼對 SDGs 來說就是不完整的進展。

  在SDGs的17個目標中,有幾個與經濟發展直接相關,例如「SDG 1消除貧窮」、「SDG 8促進體面工作與經濟成長」、「SDG 10減少不平等」。看似分屬不同領域,卻在一個關鍵概念上交會,那就是 包容性成長(Inclusive Growth

  傳統上,經濟發展常以 GDP 成長率來衡量。然而,GDP 的上升並不必然代表社會整體的繁榮。如果一國 GDP 持續攀升,但貧窮率沒有下降,失業率依然居高不下,社會不平等加劇,那麼這樣的成長便缺乏「包容性」。

  包容性成長,這一概念最早由OECD在2012年提出,強調經濟成長應該是一種 成果共享的過程。它要求國家在追求數字上增長的同時,需要更在意「誰真正從中受益」?一個具有包容性的成長模式,必須確保弱勢群體、低收入者、女性、青年與邊緣族群不會被排除在外,都能參與經濟活動,並分享到發展的成果。

  它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公平的道德訴求,更是一種長遠的戰略思維。若成長成果集中於少數人,社會不滿與不安會逐步累積,最終反噬經濟與政治的穩定。反之,當更多人能獲得教育、進入就業市場、提升生活品質,整體人力資本與創新力便能被充分釋放,經濟的基礎也會更加穩固。

數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

  要判斷一個國家是否實現包容性成長,絕不能僅靠印象或政治宣示,而是需要數據來驗證。數據像是一面鏡子,能揭示經濟繁榮背後的真實面貌。

因此,當我們想要分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狀況時,GDP 成長率只是第一層。接下來需要對照其他關鍵指標:

  • 貧窮率是否下降?
  • 失業率是否改善,特別是青年與女性是否受惠?
  • 勞動參與率是否提升,代表更多人被納入經濟體系?
  • 通膨是否加重了弱勢群體的生活壓力?
  • 教育與健康水平是否同步推進?

數據是衡量一個社會「是否走在永續與包容道路上」的客觀依據。透過數據,我們能從繁雜的發展議題中找出具體證據,進一步提出可行的政策與行動方案。

用 ARALIA 的全球經濟與社會指標星球探索 SDGs

  然而,數據雖然重要,但往往散落在各國政府、國際組織與研究機構中,彼此分離,難以整合。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ARALIA 數據星球

  在全球經濟與社會指標星球(Global Socioeconomic Indicators Planet) 裡,整合了來自 OECD、世界銀行(World Bank)、ILOSTAT 等權威機構的數據。涵蓋範圍包含:

  • 經濟面:全球 GDP、消費者物價指數(CPI)、生產者物價指數(PPI)、失業率、勞動參與率、消費者信心指數
  • 社會面:人口、人類發展指數(HDI)、軍事支出、地緣政治風險

  這些數據不再是分散的片段,而是可以跨領域搭配使用,幫助研究者、政策制定者與企業決策者快速看清整體趨勢。

案例分析:馬來西亞的包容性成長檢視

  以馬來西亞2016~2019的數據為例,若我們想了解各州的經濟發展是否具包容性,可以透過 Aralia將觀察該國家每一個城市的GDP成長率並對比貧窮率。

  結果顯示,馬來西亞不同州別的狀況差異明顯:

  在該時段中,吉隆坡與納閩,雖然 GDP 成長快速,但貧窮率並沒有下降,甚至仍然維持在高位,顯示經濟紅利未能有效傳導至基層,意味著成長並不包容;相比之下,馬六甲、檳城與雪蘭莪等地雖然成長幅度中等,但貧窮率有顯著改善。然而,也有如沙巴這樣的州別,不僅經濟成長有限,貧窮率還出現上升,形成「低成長 × 高貧窮」的雙重挑戰。這種情況凸顯了政策介入的迫切性,無論是產業多元化還是教育與社會保障,都需要更積極的推動。

馬來西亞各州GDP與貧窮率之跨數據集分析, Image Source: Aralia

整體 Insight(連結GDP與Inclusive Growth)

  1. 高 GDP 成長 ≠ 貧窮改善
  2. 中等成長 + 貧窮改善 → 包容性成長案例
  3. 低成長 + 貧窮惡化 → 雙重挑戰

  再進一步,我們可以向下挖掘更深入的洞察,例如:勞動參與當中男性與女性的比例?成長是否依賴特定產業?貧窮率下降是否依靠政府補貼與社會救助?若僅有城市的貧窮率下降,而偏鄉則沒有,可能衍伸城鄉發展不均的問題。

  透過Aralia的數據,我們不僅能描述現況,更能提出深入的問題,並找到解決方案的方向。這種多維度的觀察,正是Aralia所提供的價值:讓數據彼此對話,讓不同的指標相互印證。

數據驅動的永續未來

  SDGs 為全球描繪了一幅理想藍圖,而包容性成長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支柱。只有當經濟成果真正觸及社會的每一個角落,永續發展的願景才能成為現實。

  數據的力量,在於它能揭示真相。透過Aralia星球上的數據,我們得以把抽象的理念轉化為具體、可衡量的趨勢觀察。對研究者、政策制定者而言,它能提供決策依據、加速決策過程;對一般公民而言,它是理解世界的窗口。

  未來十年,全球仍將面臨氣候、貧窮、不平等等多重挑戰。但唯有在數據的支持下,透過清晰的觀察與精準的政策,才能確保我們走在一條公平、包容、永續的道路上。

Aralia 馬來西亞2016~2019年包容性成長數據應用案例

現在就免費註冊,開啟你的智慧選址之旅:

想要導入數據建造屬於自己的數據星球嗎?
歡迎聯繫我們👇

電話:+886-2-2343-5562
Email:bd.aralia@bigojbect.io

🪐漫步星球🪐

關注我們的社群,更多最新數據資訊等你來發掘!

IG: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araliadata/
FB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Araliadata

分享這篇文章:

需要協助嗎?

相關文章

Copyright © 2024 BigObject Private Limited. Powered by BigObject Inc.